不務正業 賣酒菜也賣社區理念
by 盧明正

在自己的地方開設居酒屋,希望每一位來店的客人都有回家的感覺。

雖說東園街比不上迪化街有名氣,但是在狹小的老街道上,卻分佈著許多傳統老店家,歷經數代傳承也不曾改變。早期的東園街非常繁華,是通往艋舺的唯一道路,可是後來萬大路拓寬之後,導致東園街褪失往日車水馬龍的忙碌景象,倒是在地人從生到老死的各項行業仍屹立在此街上,例如父母親為出生子女打金子的銀樓、幫忙繡學號的制服店、純手工訂製的西裝店及裁縫店、結婚用品的嫁妝店、葬儀用品店等。更特別的是,短短的東園街共有9家銀樓,為配合媽媽們的買菜時間,營業時間從早上7時至晚上12時,晚上若睡不著想買個求婚戒,在這裡也是買得到的,頗為有趣!

「家吶子」台式居酒屋老闆娘、貳拾柒有限公司執行企劃周盈君是在地長大的小孩,結婚後,原本學做義大利麵的先生想要自己開一家店,再加上兩人都喜歡喝酒,便想在家附近開一間「喝完酒走路就能到家」的社區型居酒屋,果然在家附近找到這家50年的老店面。雖然社區裡沒有人開過居酒屋,但也不表示做不起來,便鼓起勇氣做做看。沒想到開店之後,不僅獲得居民的認同及捧場,後來連隔壁也開起相同的店家,不是社區居民的客人也來消費了。

家吶子東園街
在地青年開店 獲得鄉親認同

「『家吶子』就是我的家,我從小就在這裡出生長大,在自己的地方開設居酒屋,希望每一位來店的客人都有回家的感覺。」周盈君說。而這個地區就是南萬華「加蚋仔」,由平埔族凱達格蘭語gaga音譯而來,有「沼澤」的意思。由於這裡曾受河水沖積,土壤非常肥沃,先人在此種植麻竹筍、豆芽菜、茉莉花,成為加蚋仔三寶,後來形成聚落文化,繁榮盛極一時。

大學唸視傳設計的周盈君,白天仍然從事自己喜歡的設計與行銷,為了讓先生專心廚房工作,晚上她會幫忙打點居酒屋的櫃檯及外場。她表示結婚後,兩人為了兼顧工作與生活,便租下老店面的整棟樓房,除一樓作為店面使用外,二樓當作自己的設計工作室,三樓則是住家。在開店之前,兩人在餐飲學習上下了很多功夫,從選擇食材到烹調技巧,除了向別人請教外,自己也從做中不斷摸索,務要找出屬於自己的「台式」風格。他們堅持選用台灣食材與酒品,包括艋舺的烏梅湯、青草茶、甘蔗汁等。而店內的空間設計,則由周盈君一手包辦。為了讓店內空間可以多元利用,靠近牆邊的天花板有下拉式的螢幕,餐桌椅也可任意組合移動;她還從古董市場買了傳統木門作為門面,採用古早花磚砌成吧檯,上頭擺放上百隻私藏卡通玩偶,牆面吊有古早菸酒牌,並貼上自己手繪的海報及趣味春聯,餐桌旁的燈箱也是自己拍攝東園街景的攝影作品,盡量營造在地化的「台式」風格,拉近與客人的距離。

周盈君一手包辦空間設計

雖然從小在東園街長大,卻未必瞭解在地文化,因此周盈君在開店之初加入在地的「六庄」社團組織,這是由一群熱愛「加蚋仔」的在地年輕人所組成的自發性非營利社團。成員包含國小老師、店家老闆、上班族等,平時記錄在地資料及口述歷史,凝聚社區力量產生認同感,並利用上班以外時間聚在一起吃飯、聊在地發生的大小事。在一次社團的讀書會中,聆聽一位夥伴分享田野調查的經驗,激發周盈君投入社區工作的念頭。於是她以東園街為起點,將白天不營業的居酒屋當作活動場地,舉辦講座、親子活動、課程、手作工作坊及假日市集等,吸引許多在地父母親帶自己小孩參加。去年5月,更與社區夥伴們編撰了社區刊物《東園誌》,每年出版2期,以主題和區域的方式介紹南萬華的在地生活樣貌與社區議題,除了放在店內供客人自由索取之外,也將刊物內容展示在居酒屋的牆面,使來店客人都能感受到東園街的歷史氛圍;而受訪店家可以拿到30~40份刊物,未受訪的店家也可免費索取,作為推廣社區活動使用。

東園誌封面

《東園誌》已出版2期,目前規劃第3期的內容是創新店家及在地信仰中心,編輯人員正在緊鑼密鼓製作中,可望今年年底與第4期同時出刊。周盈君坦言,礙於製作經費短絀,到時候可能採取募資平台方式來籌措,目前延耽出刊進度原因,除了她自己太忙,另一位採訪撰稿的夥伴也是義務幫忙,加上有些店家受訪意願不高,這些都是需要逐一克服的難題。雖然營業店家從事社區工作是不會賺錢的,倒貼經費辦活動更是常有的事,但因著先生的支持與鼓勵,把這些支出視作「行銷」經費,還可推廣社區工作理念,實是相輔相成、並行不悖。

連結在地組織把餅做大

「六庄」於去年10月舉辦「加蚋仔大客廳」街區展演及藝術串連活動,周盈君以在地店家及設計師專長製作宣傳品,還把自己白天不營業的店面開放做為展演場所。周盈君說,當時舉辦的「加蚋仔貓蹤」親子活動,小朋友們拿著她製作的加蚋仔地圖,穿梭在騎樓及巷弄間來回尋找貓蹤,每找到一處,就會獲得一張可愛的貓咪貼紙,小朋友集滿6張,便可換取禮物,這是小朋友認識加蚋仔社區最具溫度的活動了。

晚上式餐廳,白天成為社區活動場所

「對於從事社區工作我沒有太多想法,心中只有『推廣在地』一種念頭,甚至把它當作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來做!」童心未泯的周盈君表示,她過去的工作經驗是設計行銷與辦展覽活動,認為自己開了一間「不務正業的居酒屋」,往往在晚上12時打烊之後,再回到2樓工作室開始自己有興趣的設計工作,直到半夜2~3點才休息,做自己想做的事,才能獲得最大的快樂。

有些社區組織為了生存而開店,最後反而喪失為社區謀最大福利的初衷。「家吶子」以營利店家在社區立足,先與居民產生連結關係及建立信任感,有盈餘後再來做社區工作,換來的是不必卑躬屈膝的社區認同感。周盈君表示,就一般人來說,沒有管道認識社區工作才是問題所在,例如不知道社區工作的辛苦,或對籌措經費或需求人力一無所悉。而她採用的方式就是在店裡面擺設《東園誌》,讓來客以輕鬆的心情瞭解社區,漸漸的,附近的店家、店裡的常客、遊子,以及曾參加社區活動的人,因為認同社區理念而凝聚在一起,成為支持「加蚋仔」社區最有力的後盾。